《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歲末年初,又到了盤點一年“收成”的時候。
然而,在過去的一年里,不少投資者卻遭遇了“理財刺客”,購買了業績比較基準3%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但實際到手收益卻比活期儲蓄存款還低,甚至虧完了利息虧本金。有網友直言:“一毛一毛地攢,幾十幾百地虧。”
“買銀行理財這么多年,第一次嘗到了破凈的滋味。”在教培行業工作的劉女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自己也知道,現在剛性兌付已經打破,銀行理財產品都已經是非保本浮動收益,但心里總感覺,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安全的資產”,沒想到險些連本錢都虧了。
“我不買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和我說已經沒有保本的了,我年紀大了,賠不起。”去年才從事業單位退休的王女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直言,“我現在只買大額存單、國債和保險。”
2023年,銀行理財還值得買嗎?你還會買銀行理財嗎?
“穩穩的收益”已成過去式
2022年12月31日,在某國企工作的肖先生發現,自己5月份花26萬元購買的某銀行封閉型理財產品,到年底累計還虧900多元。雖然購買時該產品標榜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但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為-0.55%,而且還有5個月才能贖回。
“真沒想到R2級別的穩健型理財產品也會虧。”劉女士說,“風險提示上明明寫了,R2是較低風險,客戶本金虧損和收益不能實現的概率較低。”
肖先生、劉女士的投資只是2022年銀行理財產品“破凈潮”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銀行理財產品先后遭遇兩輪大面積的凈值回撤。先是3月,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跌破凈值。11月開始,伴隨著債券市場劇烈調整,銀行理財產品再度遭遇“破凈潮”,理財產品破凈數量一度超過6000只。
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明星產品出現了贖回失敗的情況,原因是贖回客戶太多,觸發了“巨額贖回”。
比如,浙商銀行就發布公告稱,2022年 11 月 15 日,浙商銀行聚鑫贏A一年定開2號累計凈贖回申請超過上一日理財產品總份額的10%,部分交易時段觸發了巨額贖回。投資者當日提交的贖回申請可能受到影響,乃至于贖回失敗。
廣發證券數據顯示,2022年11月14日—12月23日,銀行理財連續6周大額賣出。在這6周中,銀行理財的周度凈賣出額分別為1072億元、1164億元、756億元、1218億元、1148億元及1205億元。12月19日—23日,全部理財子破凈率由12月16日的22.5%略增至23日的24.3%。
2022年可謂是理財產品凈值化元年。歷經3年過渡期后,“資管新規”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落地。年內兩次“破凈潮”,更是用實踐反復“教育”了投資者,銀行理財保本的時代已經不再,“低風險不等于沒風險,更不等于能保本”。
“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而“凈值化轉型”的要義就在于,打破長久以來“保本保收益”的“剛性兌付”,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資管本質。
“凈值化轉型”必然會使凈值波動成為常態。“資管新規”要求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凈值型理財產品采用市值法估值,底層資產盈虧的變化會對應傳導至產品端,因此凈值波動幅度加大成為常態。
而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截至2022年6月底,銀行理財投資者整體結構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9145.40萬人(個)。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為9061.68萬人,占比99.08%;機構投資者數量為83.72萬個,占比0.92%。
躺著賺“穩穩的收益”已成過去式,對個人投資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我以為年化5%以上才會有風險,現在感覺是3%。我算看明白了,只有存款才有確定收益。”肖先生說,“說真的,現在單一產品就沒有說得過去的無風險收益。我就這么一點錢,又買理財、又買基金,還要炒股,跟專業的財富管理有啥區別。”
銀行理財子公司這樣 “自救”
面對投資者們“理財贖回—回歸存款”的“用腳投票”,理財公司的壓力也不小。各家公司紛紛在市場波動之際發布“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對市場波動和凈值回撤進行解讀。
2022年12月以來,不少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和混合估值法的理財產品先后上市,成為各家公司平滑收益曲線,維持資產規模的“利器”。
包括華夏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興銀理財等在內的多家公司推出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閉式理財產品。
比如,華夏理財成立的“華夏理財固定收益純債型封閉式理財產品12 號”;工銀理財•鑫得利固定收益類封閉式理財產品(22GS2676);農銀理財“農銀匠心•靈瓏”2023年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封閉式)2022年19期;建信理財睿鑫固收類封閉式理財產品2022年第334期;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3個月封閉式2號理財產品;郵銀財富惠農•鴻運封閉式2022年第49期等等。
更有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直接打出“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來啦!”的醒目標題。
12月22日,徽銀理財在其官微發文,稱“徽銀理財充分知曉投資者在市場震蕩之時的穩健投資需求,特在近期推出攤余成本法估值理財產品。此類產品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小,底層資產與產品期限完全匹配并持有到期,消除債市波動造成的業績波動,收益確定性高,持倉體驗相對較好。”
不過,“資管新規”對攤余成本法有嚴格限制。根據“資管新規”第十八條,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符合兩類條件,可按企業會計準則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在此之后,監管部門先后出臺的多份文件與監管指導也對攤余成本法的使用作出了嚴格要求。
與此同時,繼2022年3月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出手“自購護盤”之后,又有銀行理財子公司拿出了“真金白銀”。12月21日,杭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堅定看好當下的債市潛力,并已于近期投入近1億元自有資金認購杭銀理財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財產品。
2023年還買理財嗎?
2023年還買理財嗎?
對于許多個人投資者而言,這并不是一個選擇題。
“我也想買別的產品,但是選擇空間太有限了。就掙這么仨瓜倆棗,要養娃、要還房貸,還要贍養老人,現在又說要給自己提前存養老金,壓力真的很大。”劉女士表示,“目前打算繼續買吧,股票基金保險我也不懂,也沒有別的更好的投資渠道。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已經是我為數不多的選擇了。如果這也不能保證收益的話,我就只能存定期存款了。”
“銀行理財產品封閉期限比較短,但是到期收益還可以。而同樣收益率的存款得存3~5年,所以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好一些。我只買大行的理財,雖然收益少點,但是安全系數高些。”肖先生表示。
不過,他也坦承:“雖然目前手里產品有浮虧,但還沒有遇到真正到期虧損的產品。”
面對挑戰的不僅僅是投資者,“剛性兌付”打破之后,凈值化轉型之下,銀行“保本”的優勢不再。如何在新“起跑線”上贏得投資者的信賴,是理財公司們繞不過的課題。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多家理財公司一把手對此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交銀理財董事長張宏良表示,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后的第一年。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可謂進入了以“凈值化管理”為主要特征的2.0時代。行業整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產品凈值大幅波動甚至相當數量產品破凈,遠遠超出了投資者的預期。張宏良稱,如果說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投資者教育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那么理財行業機構主體能力建設上的“自我革命”也是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兩手必須同時硬。
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說,作為資管行業新生事物,理財公司從零起步,經過三年多時間基本完成了理財轉型發展第一階段的任務。理財行業發展日趨規范,行業發展格局也初步形成。2022年11月以來,債券市場大幅波動,理財產品凈值出現不同程度的回撤,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在劉興華看來,應當堅持理財產品低波動、收益穩的主要特點。在大資管的制度框架之上,各類資管機構都應有各自的市場定位和特色。對于理財產品,核心競爭力是“穩”,凈值波動小,為客戶創造穩定收益,滿足廣大銀行低風險客群的投資理財需求。因此,無論是產品投資策略、資產選擇,還是制度設計,都應該圍繞理財特色來展開。因此,應對市場波動,相應的監管制度設計都需要圍繞這個主題來做動態調整,為理財產品穩凈值、穩收益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理財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上要加大對資產持有到期策略的運用,推出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產品滿足投資者需求,在震蕩行情下加強低波(動)資產的配置,減少凈值波動。
農銀理財總裁段兵則稱,客戶對理財凈值波動的認知與風險承擔能力尚需提升。2022年以來,多方面因素疊加,市場波動加大,恰逢理財全面實施凈值化管理,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雖然整體上表現相對較好,但對客戶帶來了一定沖擊,尤其是11月底、12月份以來,形成了客戶大規模贖回理財產品,并且對資產價格形成沖擊的惡性循環。這與多年來銀行理財及存款的認知有關。目前,客戶仍難以接受銀行理財產品賠錢,甚至收益達不到預期都難以接受。
“此外,銀行理財客戶更傾向于將理財產品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缺乏長期投資理念,因此,更在意短期業績波動。理財公司的投教之路仍然面臨較大挑戰。應該結合商業銀行客群的特點,建立適應銀行理財的投教體系,為行業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客戶基礎。”段兵說。
2022年12月23日,銀保監會官微發布消息稱,銀保監會正抓緊研究謀劃2023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系列監管政策措施。在引導銀行理財業務持續健康運行方面,將積極探索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理財業務監管。在持續強化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方面,將督促金融機構按照“機構了解客戶、客戶了解風險”的原則,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充分提示投資風險。
責編: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