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誰給錢就給誰站臺,就替誰說話,這樣的學術風氣是否應當縱容?我想,絕大多數學者恐怕都不屑于此,但也確實存在個別經濟學家以此為樂,以此為榮。一位大牌學者頻頻在某家電視臺出鏡,但他的學術觀點如何定位?據說,他有專門的助理在網上收集“情報”,每當遇到熱點話題,他們都會統計“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哪個支持者多”,然后這位經濟學家就讓自己的言論去迎合這個支持者多的觀點。
長此以往,人緣絕佳,受眾大增,收入暴漲。盡管經濟問題大都是“雙刃劍”,正反兩方面的說法似乎各有其理,但經濟作為一門選擇性科學,畢竟需要利弊權衡,而經濟學家的觀點也更該傾斜于“趨利避害”的社會責任。所以,節目不該只是做秀而已,而該是帶有社會責任的詮釋。經濟學家通過學術“投機”而博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風氣是有害的,應當旗幟鮮明地反對。
最近,經濟輿論場關于民營經濟,也出現了一些爭議。其實,不管是輿論質疑個別企業,還是監管部門規范個別企業的不當行為,都絕非否定民營經濟。輿論監督企業行為,乃是市場經濟不斷發育過程中的正?,F象。在股票市場上,專門有記者天天盯著上市公司的各種行為,并做出評論。例如,包括ST康美在內,股市上挖出的一批“造假公司”,把它們挖出來,不僅有專業媒體的功勞,同時也有散戶投資者的最先質疑。
202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再次明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這里同時也要強調:我們堅持的是“兩個毫不動搖”,而不是一個。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大家可以看到:在經濟輿論場上,確有貶損民營經濟的人,但同時更有貶損公有制經濟的人,以致曾幾何時,讓“國企”變成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代名詞。但這符合事實嗎?在中國,高鐵也好、高速也罷,許多大型建設項目之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企與民企的通力合作。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優勢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該如何理解、如何實現這里提出的“兩個健康”?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經濟學家在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之時,是不是應當全面理解、完整解讀、客觀看待、準確表述?我們應當看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經濟整體,都需要健康發展、健康成長。此外我們還需要強調:中國踐行的經濟,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